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泌尿系癌常見問答

Q1︰膀胱癌的病人何時需要作膀胱摘除手術?
如果是侵犯性膀胱癌,就是所謂第二期、第三期或是第四期膀胱癌的病人,病人是否應該開刀,都會有不同的考慮。在早期認為膀胱癌只要超過第二期、第三期就應該開刀摘除膀胱,但經過這10年來跟外國資料的比對,發現第三期的病人在接受開刀後,接近百分之四、五十的人都復發了,這樣的情況,不管是醫生或病人都感到不是很滿意。
因此,如果是第三期膀胱癌或淋巴腺已經轉移的話,我們就會請放射診斷科醫生、病理科醫生、腫瘤內科醫生和放射腫瘤科醫生,大家一起討論, 如果單純的手術治療沒有辦法給病人更好結果的話,便考慮使用合併式治療方法,比如可能先做化學治療,之後再開刀,開完刀之後再加上化學治療,用導引性的化學治療跟輔助性的化學治療來改善手術的成功率。
膀胱摘除手術是一個非常大的手術,必須同時做尿路的重建,某些年紀比較大的病人不適合做這種所謂根除性、破壞性大的手術,此時我們會跟放射科醫生討論,經由放射科接手,做化學治療加上放射治療來處理病人問題。萬不得已如果化學治療跟放射治療失敗的話,才幫病人做一個傷害最小的手術,來解決病人的問題。

Q2︰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應該依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癌病的分期來考量。
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Radical Prostatectomy):
如果癌細胞仍局限在攝護腺內,年齡在七十歲以內, 而且身體狀況適合的話,手術是很好的選擇。手術包含骨盆腔淋巴結摘除術(作為病理分期之用), 切除攝護腺及儲精囊,以及接合膀胱頸及尿道,同時在選擇性的病人上可以施行神經保留,以保存性功能。手術常見的後遺症有陽萎及尿失禁等。
放射治療(External Bean Radiation):
放射治療的目的是治療癌病而且避免手術的後遺症。但它的併發症有腸胃道不適,頻尿,解尿疼痛,血尿以及尿道狹窄,陽萎等。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合併三度空間順形治療(3D-CRT)結合了數個放射治療照野以便精準的給予攝護腺輻射劑量。讓輻射劑量聚焦於腫瘤而同時避免傷害到周圍鄰近正常器官,例如膀胱及直腸等,進一步減少放射治療的併發症。近年來放射治療也應用在手術後局部復發的病人。
攝護腺近接治療(Brachytherapy):
是在麻醉情況下以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作引導由會陰部將射源種子直接植入攝護腺中,達到放射治療的目的。最大的優點就是治療劑量集中於攝護腺,因而膀胱及直腸接受放射線的劑量較少。缺點是如果射源種子距離尿道太近,會因為尿道在短期內接受到非常高的劑量,容易造成尿道的狹窄。此療法只適合早期的攝護腺癌的病人﹐
冷凍治療(Cryotherapy):
以超音波作引導將冷凍探頭由會陰部插入,將癌細胞冰凍達成治療的目的。常見的併發症為尿失禁。
男性激素去除療法(荷爾蒙療法):
大部份的攝護腺癌細胞需要男性激素的滋潤。所以一旦去除了男性激素,可以抑制大多數的癌細胞生長。當攝護腺癌有局部侵犯(第三或第四期)或遠端轉移時,前面所說的四種療法通常無效。這時候就可考慮去除男性激素。傳統的方法是去勢(睪丸切除術),近來可以用藥物來達到去除男性激素的目的而保留睪丸。

甲狀腺常見問答

Q1︰癌細胞在甲狀腺結節內分布均勻嗎?若不是,則穿刺取樣是否要很多次?
視結節之大小及性質而定。結節內若有實心部分及囊腫(水泡)部分,則癌細胞大多集中在實心部分,但並非全部實心部分皆為癌細胞,因此細針抽吸常需多點取樣,以增加診斷之準確性;即使多次取樣仍有5-15% 的細針抽吸無法建立診斷,而需重覆抽吸或考慮切片。

Q2︰副甲狀腺喪失與否是在外科手術後即可知道嗎?
副甲狀腺主要負責調控血中鈣的濃度,一般都以每人有四個。事實上從3~5個或每人2~6個都有被報告過。故在全甲狀腺切除時,雙側副甲狀腺受損或無法被保留的情況才值得擔心,而一般單側手術時並不會有副甲狀腺喪失的風險。
若是手術造成的副甲狀腺功能低下,愈嚴重的也會愈早發現(術後隔天或兩天),愈是輕微的,或是會很快恢復的(數週內就恢復),反倒可能在術後數日,甚至出院後才逐漸被發現。

Q3︰甲狀腺乳突癌遺傳機率很高嗎?有需要因此不生小孩?
家族性甲狀腺乳突癌並不多見,估計約佔所有甲狀腺乳突癌的5% (無大型統計資料);再者,甲狀腺乳突癌為相對良性且容易治療的癌症。因此,除了某些已診斷為有家族性甲狀腺癌的病患需留心甲狀腺癌可能遺傳以外,大部份的病患並不需擔心也不需因此不生小孩。

婦癌手術常見問答

婦癌手術手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

術前及術後出血:

婦癌手術中,不論是為了清除腫瘤或是為了摘除血管週圍的淋巴組織,均需要在體內主要的血管週邊操作,特別是骨盆腔及後腹腔的血管系統構造複雜且血管數量甚多,因此可能在手術中或是手術後發生大量出血的情形,除了需要醫師的謹慎耐心的態度及精細的手術技巧來降低出血發生的可能性之外,在手術中及手術後也可能會需要為病人輸血。

泌尿系統(膀胱及輸尿管)損傷:

由於婦癌手術的手術範圍和泌尿系統的器官位置相當接近,因此在手術中可能傷及泌尿系統的器官,特別是輸尿管及膀胱。有時在手術中對泌尿系統造成的損傷,可能在手術後一段時間才會發現。這些器官的損傷均有一定的發生機率(約在百分之五以下)且均有補救之措施。

腸道損傷:

婦癌手術中,由於腫瘤可能侵犯到腸道,因此在清除腫瘤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腸道的損傷。在手術前,醫師均會為您做腸道準備(包括清腸的飲品及手術前一日的灌腸)。若於手術中發現腸道損傷也會做立即的修補,並於術後調整您的飲食來保證腸道正常的恢復。腸道的損傷也可能在手術後才發現,但也均有補救之措施。

術後腸道脹氣:

在婦癌手術後,病人均可能出現程度不等的脹氣現象,在術後腸道蠕動逐漸恢復及開始進食的過程中,病人經常會感覺到腸道蠕動所造成程度不等的疼痛現象,請注意這些現象均是手術後的正常現象。您的主責主治醫師會詳細觀察您的症狀及腸道蠕動恢復的程度,小心且漸進的調整您的飲食且給予你適切的建議。

術後腸道沾黏:

婦癌手術後均可能產生程度不等的腸道沾黏現象,這種沾黏只要不影響腸道蠕動的順暢,就不會引發病人的不適或是影響病人術後的身體健康。您的主責醫師會根據你的恢復狀況,建議您於術後於體力許可的情況下盡早下床活動,就可以讓腸道自動恢復到順暢的位置,有效降低因術後沾黏造成腸道阻塞的機率。
腸道,泌尿道,及陰道間的瘻管形成:婦癌手術後,特別是對於疾病範圍較大或是術前曾接受骨盆腔放射治療的病人,在術後約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機率會在器官之間形成瘻管。若於術後追蹤的過程中發現瘻管形成,則必須藉由藥物及手術的方式治療及修補。

淋巴囊腫:

由於婦癌手術需要清除圍繞在骨盆腔血管及腹主動脈週圍的淋巴結,因此在術後約有百分之二的機會會因淋巴液自切斷的淋巴管線端漏出並於局部(骨盆腔內或主動脈旁)堆積而形成淋巴囊腫。這些淋巴囊腫通常不會產生症狀也不會對身體的功能有任何損傷,因此只要持續追蹤即可;但若是在手術後的追蹤過程中發現淋巴囊腫對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造成影響(例如:淋巴囊腫壓迫到輸尿管造成輸尿管阻塞)或是引發症狀(例如:持續的局部疼痛),則可藉由超音波導引將局部堆積之淋巴液引流出體外而達到治療的效果。

術後感染:

婦癌手術為費時長且範圍廣之手術,手術後需放置尿管一段時間(除子宮頸癌的手術外,通常不超過四十八小時),因此有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肺部感染及骨盆腔內感染的可能。這些感染發生的可能性不高,且您的主責醫師會以謹慎的態度及術後仔細的觀察,同時給予您適切的建議,來盡力降低這些感染發生的可能性。若是感染確實發生,也會立即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

肝癌常見問答

Q1︰肝臟切除後可能發生哪些併發症?
肝切除後手術併發症發生率約5-10%。較重要的併發症包括術後出血,膽汁滲漏,大量腹水、腹內膿瘍及肝衰竭等。
手術死亡率約1-5%,主要原因為感染及肝衰竭。在肝硬化的病人,肝切除術後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是嚴重的併發症,但大部分術後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於消化性潰瘍或壓力性潰瘍引起,可使用藥物治療。

Q2︰肝動脈栓塞化學治療之後有哪些副作用?大約要住院幾天?
大約住院5至7天,因為要處理栓塞治療後的副作用。栓塞當日大部分病人不覺得有異狀,如果有的話,也僅是化學治療引起的嘔吐,在栓塞之前我們皆已為病人注射了止吐劑,所以這個副作用不多,若發生了也多在一天之內可以緩解。
栓塞之後2~3日上腹痛、發燒及食慾不振是三大常見的副作用,腫瘤越大壞死範圍越廣,副作用就越強烈,但是這三個副作用並不一定一齊發生,有的病人為發燒所苦;有的病人為疼痛所惱;少數病人的發燒原因並不單純因,同時併發了肝膿瘍或是膽囊炎,所幸這類病人不多見,而且小於3公分的肝癌病人接受栓塞治療,幾乎無副作用,在第4天或第5天即可出院。

Q3︰肝臟切除術後是否會發生膽汁滲漏情形?
術後膽汁滲漏的發生率約為5%-10%,通常是由於:
膽管斷端的結紮不全
壞死的肝臟組織掉落後形成膽管暴露
手術中膽管的結紮或截斷導致遠端膽管支配的肝臟持續產生的膽汁無法注入主幹而導致膽汁滲漏。
輕度的膽汁滲漏通常會自行癒合而不需再次手術。放置鼻膽管(nasobiliary tube)可以有效降低滲出的膽汁量使膽道瘻管儘早癒合。手術中若認為膽汁滲漏的發生可能性高或膽汁滲漏已發生時,可預防性放置膽道引流管,如此可有效降低膽汁滲漏的發生。
膽汁滲漏的處理,主要在於必須將滲漏至腹腔的膽汁儘可能引流到體外,以及維持膽道暢通以減低膽道壓力。少數病人其膽道瘻管經長時間保守治療後仍然持續,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另外,在肝臟切除手術時,醫師會根據狀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將膽囊切除。膽囊在人體中主要的功能是貯存膽汁,術後病人只要注意飲食,少吃油膩食物,膽囊的功能可被總膽管取代。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頭頸及鼻咽癌常見問答

Q1︰何謂頭頸癌?頭頸癌的範圍?
簡單來說,頭部跟頸部以上的癌症就是頭頸癌(腦瘤除外),依照發生機率,依序為口腔癌、鼻咽癌、 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竇癌、唾液腺癌及甲狀腺癌。
註:口腔癌範圍很大包括舌癌、頰膜癌、唇癌、齒顎癌,另外口咽癌包括軟顎癌、扁桃腺癌、舌根癌。

Q2︰如果治療的時候感覺想吐怎麼辦?
有任何感覺不舒服的時候,請立刻舉手表示,千萬不要忍,因為當我們看到您舉手、將機器暫停、打開安全門、快步走進迴廊、到達治療床邊、幫您解開面具,至少也要三十秒,但是這麼短的時間您會非常痛苦、感覺時間很長,會迫不及待想坐起來,此時我們治療床的位置還很高,怕您會不小心、不知情的摔下來,為了安全起見,建議您有不舒服早點舉手。

Q3︰切片或細胞抽吸是否會引起腫瘤擴散(轉移)?
黏膜表面之腫瘤切片,僅會造成腫瘤小部位傷口,並未造成其他傷口,並無證據顯示會造成腫瘤擴散。細胞抽吸則因為必須通過正常組織,宜以21號細針或更細的針進行抽吸,較不會產生所謂針徑污染(tract seeding)。但如果在困難之病例,為了儘早診斷,只好採取粗針切片則不在此限。

Q4︰感覺面罩太緊怎麼辦?
剛開始治療的時候,面罩稍微緊一點是正常的,只要不會感覺到無法呼吸、喘不過氣來或是很痛、受不了,就請您稍微忍耐一下。
治療後期,整個人會變瘦,到時候,說不定面具又會變得太鬆。化學治療的時候,有些病人的臉會腫,所以面具戴起也會比較緊,另外皮膚反應嚴重的時候戴面具會痛。
以上關於戴面具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和放射師反應,他們會想辦法解決。

Q5︰在頭頸癌治療之後是否可直接申請身心障礙手冊或失能診斷?
否,癌症不等同殘障,只符合健保重大傷病。其實不論社會局之身心障礙或農勞公保之失能診斷(包括聽力、吞嚥、咀嚼、言語或顏面醜形)之審核標準都是相當嚴格(如:社會局之吞嚥障礙必須長期使用鼻管或胃管才符合中度障礙)。除非是直接全喉或全舌切除才有可能直接符合。其餘的功能都是我們盡力要保留的。

Q6︰請問治療一次要花多少時間?萬一有事不能準時到怎麼辦?
從進治療室到離開治療室大概要十五分鐘的時間。請大家盡量準時,因為每個人要用的時間都很長,萬一有人早來、有人晚來、不巧都在同一個時間來,那麼大家都會等很久。當然您的困難放射師們一定會盡全力幫忙,請前一天告訴他們,好讓他們「喬時間」,要不然每個時段都有排病人,臨時到恐怕比較難安插。

Q7︰請問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藉由化學治療消除全身性肉眼及儀器無法可見的癌細胞。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增強放射線治療的效果,更有效率地消滅頭頸部可見的腫瘤,提高病人的存活率。降低遠端轉移的機會。
缺點:副作用大,病人要忍受較多痛苦。

Q8︰關於頭頸癌的追蹤檢查
頭頸癌的追蹤檢查是根據腫瘤復發的特色專門設計的,所以不能當作一般健康檢查使用。病人自己要注意是否有異常的頭痛、持續的鼻咽出血或是臉部神經症狀發生,門診時與醫生溝通。
副作用在不同的時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醫師評估病人最重要的是症狀;其次是身體的檢查;第三才是影像及病理的輔助檢查。

Q9︰為什麼治療的時候有嗶嗶聲?
當機器產生放射線的時候,我們在治療室安裝的蜂鳴器會發出嗶嗶聲做為警示。有些病人很細心會去算蜂鳴器的嗶嗶聲有多少,其實那與治療劑量多少沒關係。

Q10︰請問頭頸癌放射線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急性副作用:通常治療二個星期之後會發生,口乾、味覺喪失、皮膚破皮、黏膜潰爛(嘴巴痛、喉嚨痛)、食慾不振、疲倦。療程結束後一、兩個月就會慢慢復原。

長期副作用:治療後數月至數年間,會有不同程度的口乾、蛀牙、放射性骨壞死、軟組織纖維化、頸動脈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雖然無可避免,但是現在有新機器、新手術、新藥,副作用的程度已經比以前減少很多了,再加上配合醫院的衛教,每天做復健和保養,可以維持生活品質。

Q11︰為什麼鼻咽癌不能用手術切除必須以放射線治療為主?
因為鼻咽癌的位置靠近頭顱底部而且神經很多所以不適合手術切除,再加上鼻咽癌的細胞特性對放射線很敏感,所以在治療方法上便以放射線治療為主。

Q12︰請問頭頸癌放射治療會不會掉頭髮?
基本上不會,除非是有照到,例如:後頸部的頭髮。當療程結束之後,慢慢地就會長回來了。

Q13︰請問治療的時候要不要閉眼睛?可不可以吞口水?
都可以,閉上眼睛比較舒服,心理壓力比較不會那麼大。

Q14︰請問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如何減少副作用少?如何增加腫瘤控制率?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是透過不同方向的照射角度,以及不同的放射線強度,使腫瘤得到最大而且均勻的照射劑量,因而達到更好的腫瘤控制率。同時,也可以藉此避免照射到腫瘤旁邊的正常器官,例如:唾液腺。因此病人可以保有分泌口水的功能,減少吞嚥困難的副作用。其次,這項技術還能減少舌底的劑量,讓吞嚥的疼痛感降低很多,使得需要放鼻胃管的病人因此減少。

Q15︰為什麼頭頸癌放射線治療要做復健?
因為放射線治療會造成軟組織纖維化,造成頸部僵硬、牙關緊閉、吞嚥困難(造成吸入性肺炎)…慢性副作用,所以需要做復健。
但是治療中不要做,只要多漱口、多喝水,注意皮膚反應、口腔黏膜潰瘍…急性副作用。
療程結束兩個星期,醫生評估之後,在復健科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持續做復健運動養成習慣,降低軟組織纖維化發生的機率與程度。

Q16︰請問治療中皮膚反應要如何照顧?
要多吃,補充營養,提供身體足夠的體力及復原力,過程雖然很辛苦還是要勉強去做,例如:攝取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飲食。
避免摩擦,可以穿無領、寬襟、柔軟的衣服。避免刺激,例如:泡湯、曬太陽、抓癢…。保持乾燥,請不要自行塗抹任何物品。例如:乳液、藥膏、痱子粉、化妝品、香水…。

Q17︰請問放射線治療在整個頭頸癌治療中所佔的地位與角色?
除了鼻咽癌與口咽癌以放射線治療為主,其餘的頭頸癌都是以手術切除為主,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為輔。

Q18︰為什麼頭頸癌放射線治療要注意口腔衛生?
因為放射線治療之後,口腔內唾液腺的分泌會大量減少,容易造成蛀牙,還有口腔粘膜潰瘍對於病人的生活和飲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經過放射線的照射,組織的傷口癒合能力會變的比較差,所以放射線治療之後去拔牙,傷口不易癒合,情況差的,甚至會產生放射線性骨壞死。所以治療後應注意口腔衛生,儘量避免拔牙等口腔手術,到牙科就診時主動告知曾經做過放射線治療。

Q19︰放射合併化學治療是否會造成禿頭?
放射治療只有在局部射線出口造成可逆性掉髮,化療之處方及劑量較小通常僅造成暫時落髮量增加,而不會引起禿頭。



大腸直腸癌常見問答

Q1︰環境危險性
有些物質看似無害但在10~20年後可能致癌。每人每日皆可能暴露於致癌物質中,應盡可能減少已知之致癌物的攝取。避免食用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保存的肉類,如培根(火腿)及香腸。儘可能避免食用有色添加物。避免食用含有聚氯乙烯的塑膠膜或布料包紮食品並儲存。所有青菜及水果均需充分清洗覆蓋於表面的除蟲劑(如農藥)。避免食用人工甘味料。

Q2︰如何對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進行篩檢?
目前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一般民眾而言,年滿五十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 高危險群病人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每一到兩年接受大腸鏡檢查,同時對可疑部位做切片。對患有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則應自十歲起每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直到40歲為止。40歲以後改為每三年做一次。同時也應每一到三年接受上腸胃道檢查看有無息肉。 對有大腸癌家族性史的人而言,當他有一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他應自35至40歲起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肛門直腸指檢,並且每三至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有兩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自35至40歲起,或自其罹患大腸癌的親屬發病年齡減五歲的年紀開始,每三至五年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三個一等親的親屬罹患大腸癌,或是有一等親的親屬在30以前罹患大腸癌時,則應考慮家族性息肉性大腸症候群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

Q3︰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第一類是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的患者。這些人可在大腸內看見數以千計的息肉,若不治療則百分之百會變為大腸癌。 第二類是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這些病人並無第一類病人的多發性息肉症,但有大腸癌的家族史,且發病年齡早,並可能合併其他部位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及胰臟癌。 第三類則是以前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如罹患潰瘍炎性大腸炎,其他骨盆腔內惡性腫瘤並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以及曾罹患大腸直腸癌並已治癒者。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年紀則是一個主要危險因子。一般認為四十至五十歲以上的人得大腸癌的機會將增加。

Q4︰遺傳性家族史
癌病中常見於遺傳性家族史的有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胃癌、視網膜神經母細胞瘤及乳癌。有家族史的人一但罹患癌病,通常發病年齡較輕,且常為多發性病灶。

Q5︰如何預防癌症?
癌病的致病原因繁多,很難找出各種病的單一原因,但若能了解各種可能致癌的原因,並盡量避免它或提高警覺,就是預防之道。

Q6︰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主要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但是對於直腸癌而言,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佔有重要角色,對轉移的癌症,目前化學藥物和新的標靶治療藥物則有很重大的進展,能幫助這些病情嚴重的病患。

Q7︰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
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仍然不十分明瞭,不過多數認為可能與食物或遺傳有關。最近十多年來,台灣地區由於工商業的發展、經濟繁榮、國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傳統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發生很大的改變。在食物方面,肉類、 蛋白質、脂肪的攝取量提高很多。因此,大腸直腸癌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遺傳方面,腸癌的家屬或癌症家族徵候群等,得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目前雖然癌症的研究有相當程度的進展,如腫瘤基因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發現,但仍有許多癌化的機轉不十分明瞭。總之,腸癌的形成是由許多因素造成,絕對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種步驟演變而成。

Q8︰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秘或不規則、痔瘡、腹痛、不明原因之體重下降、肛門出血、貧血。

Q9︰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哪些項目?

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肛門指診、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肺癌常見問答

Q1︰性別差異對肺癌的影響?
答:許立翰醫師
近年來,台灣肺癌流行病學有了相當大的變化。非小細胞肺癌中,腺癌的比例逐年增加,在男性甚至超過鱗狀上皮細胞癌。女性肺腺癌發生率亦逐年增加,且大多數病人並沒有吸煙的習慣。微創手術的進步、化學治療新藥的導入,標靶藥物的發現與放射治療技術的革新,亦對治療預後產生相當的影響。
前瞻性追蹤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間,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完成的病理診斷及包括標準經氣管內細針穿刺縱膈腔淋巴結取樣、縱膈腔鏡、電腦斷層、正子掃描等精準分期,並依指引完成治療的病人共計695位。統計發現,女性病人的確大多不吸煙且多為肺腺癌,但較為年輕。經多變項存活分析後,除了癌症期別外,只有年齡與吸煙習慣是影響預後的有意義因子,性別差異並未帶來影響。個別族群分析中亦發現,男性不吸煙的肺腺癌病人之存活曲線,幾乎與女性不吸煙的肺腺癌病人相同。
吸煙除了是部份肺癌如鱗狀上皮細胞癌致癌的重要因素外,亦會降低罹患肺癌之後的存活率。而與先前研究報告不同的是,在治療不吸煙的肺腺癌病人時,並不存在性別差異,此族群的病人亦有著較好的存活率。

Q2︰肺癌病人是否需要第二意見諮詢?
答:黃崇仁醫師
被診斷為肺癌或是疑似肺癌時,都對病人身心造成極大衝擊,這時該怎麼辦 ﹖假如對於診斷有所疑問,尋求另外一位醫師的第二意見,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幫助。
首先,要確定第二意見諮詢的醫院和醫師應該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要不然豈不是問道於盲反而更糟。
一般而言,如果懷疑肺部長腫瘤而尚未有診斷或是癌症分期不明確,則需要先找胸腔內科醫師;如果確診為早期肺癌,則可以先找胸腔外科醫師評估開刀的可能;如果病人身體狀況無法接受手術或是屬於中晚期疾病無法切除,則需要看腫瘤內科醫師。
接下來,要帶哪些資料向其他醫師徵詢第二意見呢?基本上應該準備的資料如下:
胸部X光片。最好有以前的胸部X光可供參考比較。
胸部電腦斷層的片子(CD-ROM)和書面報告。
假如已經做了切片檢查,則應攜帶病理報告或是細胞學報告。
假如已經做了支氣管鏡或是正子掃描或骨頭掃描檢查,則應拷貝相關檢查的片子和報告。
假如已經在其他醫院做了治療,則需要拷貝相關病歷資料,並請治療的主治醫師寫病歷摘要。
總之,病人做第二意見諮詢時,能備齊越詳細的資料越好,最怕就是什麼都不帶,卻要求醫師重新做檢查,這樣往往會曠日費時。

Q3︰開完刀後可以馬上做化學治療嗎?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及如何去處理這些副作用?
答:一般術後約3至4週即可開始進行化學治療,當然也須先視傷口復原情形及病患體力狀況而定。
一、噁心和嘔吐─有一些抗腫瘤藥物會作用在大腦的嘔吐中樞而引起噁心和嘔吐的反應。通常醫師會給您一些藥物來幫助您預防胃部不適的感覺,此外您可以調整飲食來減少噁心和嘔吐。
以下有一些建議可以幫助您減輕噁心和嘔吐的現象:
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太飽。
避免太甜、油炸或太油膩的食物。
食物的溫度要適中,不要過冷或過熱。
細嚼慢嚥,要有充份的時間進食,才可以消化得更好。
治療前不要吃太多的東西。
用餐時坐在靠窗或靠門的位子保持空氣新鮮與流通。
在家中若有噁心感時,可依醫師處方先服止吐劑,在床上休息30分鐘到1小時後起床。
避免一些特殊的氣味(例如香煙、香水、食物異味)來影響自己的心情。
二、腹瀉─假如您有腹瀉現象而且持續超過一天或覺得腹部疼痛、絞痛,就必須與醫師聯絡。在嚴重的情況下,醫師會給您止瀉藥服用,千萬不要自行服藥。
下列幾點建議可以幫助您控制腹瀉的情形:
食用清淡流質飲食(例如經過濾的果汁、菜汁、肉汁等)以讓腸道獲得休息。
少量多餐。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茶、調味太重的食物、太甜的食物。
若乳製品對您易造成腹瀉現象,則應避免食用牛奶及奶類製品。
三、便祕─有些抗癌藥物會有便祕的副作用。您可以問您的醫師或護士,是否您所使用的藥物中,也有便祕的副作用。
下列幾點建議可以幫助您預防或減輕便祕的現象:
多飲水,會幫助您排便。
多吃一些高纖維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全麥麵包、豆類等。
在您的體力許可下,應做適當的運動。
假如您有便祕的情形應該告訴您的醫師或護士,您可能需要軟便劑或通便劑來幫助排便。
四、血球低下-多攝取高蛋白飲食如:肉類、蛋、豆類(豆腐、豆漿)等。避免生食、外出時要戴口罩(密閉式空間)。

Q4︰服用標靶藥物有什麼副作用?要如何照顧?
答: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皮疹及腹瀉,其他包括皮膚龜裂、乾躁脫屑、皮膚癢、指甲溝發炎、睫毛亂長引起結膜炎、疲倦、噁心等,較少的副作用有肝功能異常及間質性肺炎。皮膚保養盡量選用無香料及刺激性的乳液,也可考慮維他命E滋養乳霜等等。

Q5︰吃的太營養會助長癌細胞長的更快,是真的嗎?通常要使用過我可以吃維他命嗎?
答:建議病人治療期間不要服用非治療相關之藥物及保健食品。適量的綜合維他命可以提供癌症病人維生素(維他命)補充,若是高蛋白營養食品引起腹瀉,可以向營養師諮詢,針對病人的狀況選擇合適的營養補充方式。適量的營養補充對癌症病人而言,可以改善精神、體能及生活品質,以應付所需的抗癌治療,並不會特別加速腫瘤生長。

Q6︰肺癌手術後應該要注意些什麼?
答:現今肺癌手術是採微創手術,傷口有2處,1處約2-3公分,另一處約4-5公分,需一條胸管引流胸液,術後需作深呼吸咳痰動作,術後難免會疼痛,因此出院後需要一段時間居家自我照顧來恢復。以下就飲食、疼痛處理、傷口照顧、生活起居活動等方面來說明:
飲食方面:
手術後除了本身原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宗教因素等需要特殊飲食控制外,一般以均衡飲食即可、當然食用充分的蔬菜水果更好。
疼痛處理:
開胸手術時,胸肌及神經均可能受傷,引起傷口部位之麻痛和刺痛,在急性期可使用止痛注射劑來減輕疼痛,才可維持順暢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以促進手術後恢復,出院後這種麻麻和刺痛感覺經口服止痛藥,配合適量的肢體活動,大部份在數週或數月後改善,但也有部份患者需要更長時間才會改善,假使疼痛嚴重到會影響作息、睡眠時可與醫師討論尋求解決方法。
生活起居活動方面:
含深呼吸運動及咳嗽動作、肢體運動、擴胸運動等。呼吸運動及作咳嗽動作主要是促進肺擴張,防止肺葉萎縮塌陷,可增加肺活量和加強呼吸肌的力量以減少肺炎發生。而肢體運動、擴胸運動可回復上臂及肩膀正常的活動,同時可以降低胸壁傷口部位疼痛和僵硬感。在手術後就開始復健。手術後第一天臥床時即儘早床上翻身、腿部上下伸縮、舉高、內外擺動,第二天做手臂運動,不要怕牽扯到傷口會痛而不敢動,在他人協助扶持下可慢慢坐起來並下床活動,這種肢體運動、擴胸運動可促進全身循環,使肺擴張良好有助康復,因此出院後生活作息規律早睡早起,持續每日適量呼吸運動、擴胸運動、散步、永遠戒菸等均是很重要的。
何時可以登山或出國旅行:
手術前若患者本身肺功能正常者,一般手術後一兩個月體力會復即可出國旅遊、或登山,當然事先可與醫師討論。

Q7︰肺癌治療要如何追蹤?

答:目前本院針對肺癌病人進行的追蹤檢查項目包括:理學檢查、胸部X光攝影或實驗室檢查(例:CEA腫瘤指數)等。手術後之追蹤方式為:術後一個月追蹤胸部X光,三個月後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若無異常則以每三個月門診追蹤3年,每6個月持續追蹤2年,爾後每一年再安排CEA、胸部X光、電腦斷層等追蹤檢查。若病人有症狀改變時,再隨時安排檢查。

Q8︰放射治療後進食困難,該怎麼照顧?

答:放射線治療常見的副作用為皮膚發紅、乾燥、以及食道發炎、放射性肺炎等。食道炎通常發生於放射線照射後的2~3週,病人會有吞嚥不適及疼痛等症狀。此時,可與放射腫瘤科醫師討論,並配合止痛藥使用以緩解症狀。飲食上,應選擇軟質、溫冷食物,如奶昔、布丁、安素等。

Q9︰擔心身體會無法負荷化學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答:化學藥物的劑量會考量病人的身高與體重詳加計算,主治醫師會審慎評估病人的狀況,選擇最適合病人的化療藥物,給藥前、後亦會評估病人病況,適時給預防性藥物,盡可能降低因副作用帶來的不適。病人治療期間,應注意營養的攝取,建議均衡飲食及加強蛋白質的補充,保持適當的活動與休息,盡量讓心情保持愉快,有助於降低治療期間因副作用導致的不適感。

泌尿系癌常見問答

Q1︰膀胱癌的病人何時需要作膀胱摘除手術? 如果是侵犯性膀胱癌,就是所謂第二期、第三期或是第四期膀胱癌的病人,病人是否應該開刀,都會有不同的考慮。在早期認為膀胱癌只要超過第二期、第三期就應該開刀摘除膀胱,但經過這10年來跟外國資料的比對,發現第三期的病人在接受開刀後,接近百分之...